<\/p>

自古以来,香椿都是时令名品。明代文人李濂云:“抱孙探雀舟,留客剪椿芽。无限村居乐,逢人敢自诩。”到了清代,康有为写了一首《咏香椿》:“山珍梗肥身无花,叶娇枝嫩多杈芽。长春不老汉王愿,食之竟月香齿颊。”可见,香椿调集了春的气味,凝练出春的滋味,让人唇齿留香。<\/p>

我于春的回忆,香椿的滋味异乎寻常。<\/p>

在老家河南,当地老百姓为了留住春的滋味,便想出做香椿酱的法子。所谓“酱”,并非发酵腌制,而是将新鲜香椿捣碎,辅之以蒜末、小米辣、盐和醋,如此制造的香椿酱不仅能保存较长时刻,并且醇香辛辣,是一道深受欢迎的下饭菜。<\/p>

<\/p>

我爱食香椿酱,尤其是入兵营后,每次度假归队,必定带上一大罐,还一定是爷爷的“手笔”,爷爷亲身制造。他吃了几十年,也做了几十年。在春的滋味中,珍藏着他从戎时的青翠年月。<\/p>

爷爷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,16岁入伍,成了中心警卫团驻东北部队红卫三连的一名通信员。一年春旱,新疆阿勒泰边境地区产生大面积森林山火。火势凶狠,林区广阔,火灾一时难以熄灭,而当地救援力气有限,爷爷地点部队授命奔赴西北援助。机动路上,同乡班长刘旺拿出从家里带来的香椿酱,与战友们共享。其时物资缺少,能有香椿酱吃殊为不易。咱们虽馋其滋味,但也舍不得多吃。每次吃酱,只从瓶子里拨出一点,各自拿筷子蘸一蘸,就着干粮吃。<\/p>

<\/p>

使命中,为操控山火延伸,班长刘旺身先士卒冲入火海拓荒断火带,在行将完成使命回到安全地带时,一股山风忽然吼叫而下,火势不受操控地迎面扑来,刘旺瞬间被山火吞噬,再没能走出来……其时边境局势严峻,救援使命隐秘展开,战友们无法告诉刘旺家族,只能忍痛将他葬在阿勒泰地区的山脚下。那半罐香椿酱也埋在坟冢旁,永久陪他守护着那片土地。<\/p>

回撤的列车上,战友们厚意讲述与班长刘旺共处的点点滴滴,他的音容笑貌模糊显现眼前,咱们都说,一定要承继班长的遗志,干好革命工作,随时预备为祖国和公民献身全部。<\/p>

<\/p>

回到东北后,爷爷地点部队调往松花江邻近驻守。每天清晨,爷爷和战友们会沿着江岸巡线,保证航线晓畅,保护船民生命和产业安全。一年初春,爷爷晚间巡线时,发现上游漂流下来一个“庞然大物”——原来是一段二十多米长、直径近一米的木材。假如任其漂流,对江上来往的船舶形成要挟。爷爷一边让战友赶忙找人援助,一边自己跳入严寒江水,奋力向木材游去。游到木材旁,爷爷一手用枪背带固定好较粗的一端,一手凭借水流牵引,一步步将木材推到岸边滩涂地。后来才知道,这根油松木有一吨多重,是上游伐木场装载忽略,导致其顺江漂了下来。<\/p>

因泡在严寒的江水中时刻过长,爷爷高烧不退,扁桃体发炎溃烂。其时医疗条件有限,村医误将扁桃体切除,又引发他喉部严峻感染,瘫痪在床近两年。疗养期间,奶奶获准来部队照料。听人说食香椿能消炎止痛、健脾开胃,她特意从家里带来香椿酱。在奶奶的精心照料下,爷爷的身体逐步恢复……<\/p>

<\/p>

那年初春二月,我带着爷爷的期盼,跟从部队来到西北。驻地到处是戈壁荒漠,只能见到零散散布的梭梭草;风沙很大,练习时迷彩服被汗水打湿,又沾上沙土,晾干后硬邦邦的,简直能站立;咱们常躲在配备车下与沙尘暴斡旋,吃“沙拌饭”是常事……虽然条件恶劣,但想到爷爷那一辈从戎的阅历,眼前的苦便也不觉得难以承受。<\/p>

爷爷是在春意盎然的三月脱离的,老家香椿树的嫩芽正由红转绿,可本年爷爷再也不能为我亲手制造香椿酱,我再也不能吃到只要回忆中的香椿酱了。我回到家送行爷爷,望着枝繁叶茂的香椿树,眼泪簌簌而下,心中回忆犹新的,除了香椿酱的滋味,还有那些年关于春的回忆。<\/p>

来历:火箭兵报<\/strong><\/p>

主管| 火箭军政治工作部<\/strong><\/p>

主办 | 宣扬文化中心<\/strong><\/p>

刊期 | 第 6105 期<\/strong><\/p>

监制:<\/strong>毛勋正<\/strong><\/p>

责编:杨新龙<\/strong><\/p>

播音:刘敬一<\/p>

邮箱:zghjjtg@163.com<\/strong><\/p>